第一章第一小节(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)核心考点

五个人物

(一)孔子
  • 孔子的教学对象:有教无类
  • 孔子的教育目的:培养政治学家(做官)
  • 孔子的教育内容:六经——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
  • 孔子的教学原则:因材施教、启发式教学、学与思相结合

    • 学与思相结合四个环节:学、思、习、行
  • 《论语》中的教学原则

    • 全面教学——有教无类
    • 因材施教——朱熹总结“夫子施教,各因其才”
    • 启发性——“部分不起,不忿不起,不悱不发”
    • 巩固性——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也”
    • 学思结合——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
    • 知性统一——“力行而近乎仁”
    • 模样师范法——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行”
    • 疏导原则——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”
    •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——“知之者莫如好之者,好之者莫如乐之者"
(二)学记
  • 《学记》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。
  • 《学记》里面的主要观点

    • 藏息相辅
    • 豫时孙摩
    • 启发诱导
    • 教学相长
    • 尊师重道
    • 长善救失
    • 学不蹋等
(三)夸美纽斯
  • 夸美纽斯被称为“教育学之父”,1632年,他的著作《大教学论》。
  • 班级授课制萌芽于昆体良,形成于夸美纽斯
  • 观点

    • “泛智”教育——百科全书式的课程
    • 教育适应自然
    • 班级授课制
    • 教学原则

      • 直观性
      • 系统性
      • 量力性
      • 自觉性
      • 巩固性
(四)赫尔巴特
  • 赫尔巴特被称为“现代教育学之父”,1806年的著作《普通教育学》诞生,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、独立的学科。
  • 他的观点(一原则 二基础 三中心 四阶段)
  • 理论基础——心理学和伦理学
  • 教育目的:道德和性格的完善
  • 教育性教学原则
  • 传统三中心论:教师中心、课堂中心、教材中心
  • 教学四个阶段:明了、联合、系统、方法
(五)杜威
  • 杜威是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
  • 著作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《我的教育信条》
  • 观点(三中心 四即 五步教学法)

    • 新三中心论:儿童中心、活动中心、经验中心
    • 教育的本质(四即)

      • 教育即生活
      • 教育即生长
      •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
      • 教育即社会
    • 教育方法(五步教育法)

      • 创设疑难情景
      • 确定疑难所在
      • 解决问题推出多种假设
      • 推断那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
      • 验证那个假设

三个简答题

(一)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
  •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;
  •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
  •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、教育方法、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。
(二)政治经济体制对教育的制约
  •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教育的领导权;
  •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受教育权;
  •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;
  •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教育的管理体制;
  •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。
(三)教育对文化的影响
  • 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;
  •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;
  •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;
  •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。
最后修改:2022 年 04 月 03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